【案例分析題】
人民公社的興衰
1958年7月1日,陳伯達在北京大學慶祝“七一"大會上的講演中,傳達了毛澤東的一段最新指示:“毛澤東同志說,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有次序地把‘工(工業)、農(農業)、商(交換)、學(文化教育)、兵(全面武裝)組成一個大公社,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。”8月9日,毛澤東在視察山東農村時又說:“還是辦人民公社好,它的好處是,可以把工、農、商、學、兵合在一起,便于領導。
此后全國農村迅速開始了大規模的人民公社運動。“一平二調”、“共產風”盛行起來。全國原有的74萬多個高級農業合作社一律被改組為2.6萬個人民公社,平均28.5個農業社合并成一個人民公社,每個公社平均有4500多家農戶。各農業社
合并成人民公社后,原農業社的一切公有財產交給公社,多者不退,少者不補,社員全部交出自留地并將私有房基地、牲畜、林木等生產資料全部收歸公社所有,只允許留下少量家畜、家禽。公社下設生產大隊,作為管理生產、進行經濟核算的單位,盈虧由公社統一負責,并規定在分配上一律實行工資制,同時實行糧食供給制,即不管每戶勞動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定量免費供應糧食,并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公社食堂。人民公社既是社會結構的基層單位,也是政權組織的基層單位。
但是人民公社運動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很多嚴重的問題。1960年,城鄉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63.5公斤,農村人均糧食消費量更是下降了23.4%,人口凈減1000萬人。
1961年以后,國民經濟不得不進入調整期。這時,公社社員被允許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家庭副業。同時,公社的規模也在縮小,總數由原來的2.6萬個增加到7.5萬個。在這期間,包產到戶等生產方式在一些農村自發產生,并且得到部分中央領導人的支持。然而,毛澤東卻在1962年將其斥為資本主義的倒退,隨后就發生了“文化大革命”。
“十年動亂”結束以后,1979年,從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開始,啟動了人民公社政社分設的改革。1980年以后,農村普遍實行家庭承包制度。到1984年,全國99%以上的農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設,建立了9.1萬個鄉(鎮)政府,同時成立了92.6萬個村民委員會。
至此,人民公社就不復存在了。20多年中國經濟體制天翻地覆的變革,正是從這里取得突破的。
根據材料,結合所學知識,回答下列問題:
(1)社會變遷具有哪些特點?
(2)社會發生變遷的原因有哪些?
【參考答案】
(1)①必然性。②前進性。③非直線式。④全面性。
(2)①社會生產力的增長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。②社會物質需要和利益之間的沖突。③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。④文化的發展與傳播。⑤觀念的改變。⑥人口狀況的改變。⑦外來入侵、環境破壞、自然災害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