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5日,《安徽日報》微信公眾號推出安徽師范大學思政育人工作系列融媒體作品第二期:安師大思政“從傳奇到傳承”② | 課程思政 無聲育人。文章指出,課程思政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、各方面,實現“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”地立德樹人、教書育人。“在顯性教育中浸潤隱性教育、在知識傳授中滲透價值引領、線上學習和線下研討相結合”,正是安師大文學院俞曉紅教授開設的《大學語文》《紅樓夢研究》成為每期超過1000多人選修的“網紅”慕課的原因所在。
現將原文轉錄如下:
1
“思政課程”,一目了然,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。
何為“課程思政”?課程思政就是在大學思政課之外的所有專業課教學中,融入思想觀念、政治觀點、道德規范等的思想政治教育。
2
為什么要做好課程思政?這是立德樹人和教師職責的必然要求。
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,在各類專業課教學中不能沒有“德”育、不能沒有融合其中的思想政治內容。
教師職責是培養合格人才,在各類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,是教師的天職。
講授專業課程是教書,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。各類專業課程中無思政、只教書不育人,就不是合格的教師。課程思政就是要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。
課程思政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、各方面,實現“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”地立德樹人、教書育人。
3
簡明地說,高校所有課程可劃分為兩類。
一是“顯性課程”,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,包括必修課、形勢政策課等核心課程,發揮價值引領作用。
二是“隱性課程”,包含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。
從顯性到隱性,從引領到浸潤,在培育綜合素養過程中根植理想信念,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,促進各類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,構建全員、全程、全課程協同育人格局。
4
“在顯性教育中浸潤隱性教育、在知識傳授中滲透價值引領、線上學習和線下研討相結合”,正是安師大文學院俞曉紅教授開設的《大學語文》《紅樓夢研究》成為每期超過1000多人選修的“網紅”慕課的原因所在。
5
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,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。
從“思政課程”到“課程思政”,教學思路變了,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變,“守好一段渠、種好責任田”的責任使命不能變。
從“專業成才”到“精神成人”,育人要求提高了,也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壓力與挑戰。思政課、專業課分屬不同領域,思政元素融合不好,就容易“兩張皮”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,才能明理入心。
6
傳授知識與思想引領協同前行、相互促進。思政課程培養理想信念、家國情懷,歷史課程培養民族大義、責任擔當,自然科學課程激勵探索精神、創新意識,美術課程提升藝術修養、審美能力……做好高校思政工作,應培育好示范通識教育課程、專業課程和特色課程,構建思政理論課、綜合素養課、專業教育課“三位一體”思政教育課程體系,讓真理的光芒照亮前路、思想的力量直達人心,春風化雨滋潤成長、潛移默化培育新人。
原文閱讀地址:
《安徽日報》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1sxIk0cn66Cp4MZ2lVwaw